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微软赢得界面设计之战 为何反而更被动

  2006年时,微软(Microsoft)推出了一款命运不济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Zune。而Zune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在一种全新的界面设计方法中得到了延续,而这种方法催生了Metro界面,现在微软所做的一切无一不带有Metro的烙印:从移动产品到旗舰Windows操作系统,再到Xbox,甚至影响到公司自身的视觉识别系统。

  这套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是着重于阅读体验的图形风格为基础——强调字体元素以及干净、稀松的图形处理。微软的指导方针解释道,关注点不应是界面(也就是Chrome)而是内容或体验。但当他们最初宣布将采用这一方法时,一些iPhone美学理念的铁杆粉丝们对此百般嘲弄。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在Daring Fireball网站上撰文称:

  几乎任何新界面都会比现有的Windows Mobile强。但是微软基于Zune打造的新Windows Phone7界面,一个问题也由此产生——为什么他们认为新界面将比Zune做得更好呢?

  迈克·伊尔甘(Mike Elgan)在电脑世界网站上发文,将这一界面视为过时之物:

  比较Zune与iPod Touch的界面可不像是比较中波和调频收音机。简直就是拿收音机去与电视比。

  但是一路走来,发生了重大转变。微软偏好更为平面的色彩,对字体也更加注重,并且不再炫耀其界面,微软的这一风格开始赢得了追随者。曾经一度被痛斥的Metro界面,开始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喜爱。当微软的设备开始走扁平化设计路线时,这种设计风格起初还被认为是一种过度简化。2013年,随着字体上出现的新偏好以及在移动设备上呈现信息的新方法使得开发者们对于一些老想法进行重新审视,扁平化设计开始异军突起。

  然后,忽然之间,微软的设计理念无处不在:谷歌公司(Google)开始在新产品中采用以瘦高字体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最近谷歌Now也追随效仿(在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上,Gmail邮箱也如法炮制地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他公司也纷纷开始删除界面元素并增加留白,越发强调内容;配色方案更加中性化。

  很快,微软曾经大力推进的怪诞想法不再不可理喻。2012年春天,当安卓(Android)Jelly Bean操作系统推出之时,用户界面变得更为扁平,而且谷歌为该操纵系统的图形设计所确立的指导方针要求开发者们研发一种“中性、扁平而且简单”的视觉语言。当黑莓公司(Blackberry)发布新操作系统时,它采用的就是扁平化设计并且有大量的文字行。